136-7850-6460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创意美陈资讯
艺术装置的发展
人气:46 发表时间:
  • 艺术装置的发展

  •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艺术性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并赋予其价值和观念, 这些被重新组合的物体展示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文化。简单来说, 装置艺术就是 “场地+材料+情感” , 这很好理解, 绘画也是如此, 但是两者之间区别在于材料以及展示空间, 装置用的材料是三维的物体, 这个物体可以是任何物体, 观众无法像传统式的观赏绘画那样在一个特定的视角, 装置艺术需要人们移动式观看和体验。

    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

    作品名称:《从他的公寓飞入太空的人》

    创作时间:1982年- 1984年

    材料:1.4 x 3.0 x 2.5米

    陈列地点: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


    装置艺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 也称为 “环境艺术”, 它与六七十年代的 “波普艺术” “极少主义” “观念艺术” 等有联系, 在短短的几十年中, 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 许多画家和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 “装置艺术家” 的头衔。


    艺术家:托马斯·萨雷塞诺(Tomás Saraceno)

    作品名称:《时空泡沫》

    创作时间:2012年10月26日-2013年2月17日

    陈列地点:倍耐力飞机库,米兰



    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给出这样的解释: “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 世界就是 “文本”, 装置艺术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 但装置的意象, 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 因此, 观众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 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个微缩宇宙的途径。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 引发观众的记忆, 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 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 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就装置本身而言, 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 它们能容纳任何创作者和观众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 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直接的媒介, 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1]
    [1]H.W.Janson, Anthony F.Janson, <History of Art>,Prentice Hall, 1997, p.924


    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

    作品名称:《堆》(Heap)

    创作时间:2012年


    另一个评论家麦克(Michael Kimmelman)则指出: "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 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 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 这点我不太认同, 艺术形式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创作靠的是艺术家如何驾驭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装置艺术的兴起, 也可以看做是对 “极少主义” 美术的反动。如果说“极少主义” 及至虚无的直接和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速度、效率的崇拜, 那么, 装置艺术的多多益善, 则迫使观众放慢节奏。因此, 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繁忙的当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于装置艺术中众多的艺术门类, 以及众多实物的非逻辑、非再现的陈列, 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同时, 装置艺术还能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 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 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所以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是摒弃极端, 拥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的对立被经济制约所取代。折中、含糊成为国际的主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 就像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宣言中所说的, “试图使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 来解释其因果关系, 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牵连的事物向我们劈头袭来, 它们契合在一起, 混合在一起, 混沌无序”。装置艺术正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世界—杂乱的实物, 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 混乱怪异的声响, 玄言断句, 雕塑加绘画。这体现西方当代人迷茫而又无可奈何, 不得不以自我为中心, 放弃传统宗教, 在神秘中寻找对不可知的答案。[2]装置艺术解读的不正确性暗示这种神秘, 承认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 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3]

    [2] Nicolas de Oliveira,Nicola Oxley, Michael Petry, <Installation Art>. p.18

    [3] H.W.Janson,Anthony F.Janson,<History of Art>, Prentice Hall, 1997. P.924


    艺术家:希拉·希克斯 (Sheila Hicks)

    作品名称:《超越色域的阶梯》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

    材料:彩色纤维

    展览地点:第57届国际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

    在艺术上, 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19世纪, 美学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 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 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 有的把艺术分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在18世纪法国美学家阿贝·巴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经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

    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 现当代艺术 “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 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 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门类艺术进行分类, 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继续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 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4]

    [4] 朱狄, <当代西方美学>, 人民出版社, 1984, p.398


    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 也反映了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 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 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日益更新的艺术。因为, 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 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 装置艺术貌似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权威, 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规的展览场所, 既不在博物馆也不在画廊展出。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了室外, 搬到了翻修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 以 “平民化” 的面目出现, 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 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普通老百姓。同时, 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 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 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 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 真正成为人们可观赏可游玩的场所, 这促进了大众参与艺术活动。


    艺术家:托马斯·萨雷塞诺(Tomás Saraceno)

    作品名称:《沿着细丝形成的星系,就像沿着蜘蛛网的细绳形成的液滴》

    创作时间:2008年

    材料:黑绳

    陈列地点: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


    装置艺术特点


    1. 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 这个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

    2.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 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 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 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 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 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甚至味觉。

    6.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 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散文、电影、电视、录音、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 为了激活观众, 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 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 一般来说, 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 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 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 也可在异地展览, 增减或重新组合。


    美国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Hugh.M.Davies)认为装置艺术甚至能追溯到原始人法国拉斯卡(Lascaux)的洞窟绘画, 装置艺术是人类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艺术中的遥远的回声。因为原始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不是单独的、可以移动的艺术品, 而是一个体现某种宗教或巫术的环境。因此, 各种宗教庙宇和教堂, 也可以说是装置艺术的前身。[5]
    [5] Hugh.W.Davies,<Blurrig theBoundaries: Installation Art 1969-1996>.


    艺术家:克莱因

    作品名称:《虚空》

    创作时间:1958年4月28日

    材料:裸露的展示柜,白墙

    陈列地点:艾里斯·克莱特画廊,巴黎

    创作概念: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看过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空无充满着力量。”克莱因的《虚空》是在单色画的基础上朝着非视觉性、非物质性的观念艺术迈出的更远的一步。




此处关键词:

装置艺术,互动装置

联系醉之美

  • 电话:136-7850-6460
  • 电话:

    15085903404

  • 地址:

    贵阳市北大资源梦想城第8-A02栋7层23号